這次到日本出差的時候,維持出差時就會帶個鏡頭回來的傳統與習俗(?),

把握時間來到銀座附近的ナニワカメラ的副牌檸檬卡麥拉店鋪來晃晃,

本來是想找個m42鏡頭來玩玩,但這的m42鏡頭都不便宜,主要是以蔡司跟pantex為主,

然後有幾顆meyer的砲管大概是JPY40,000~50,000的價格,

手邊並無那麼多的閒錢,只好作罷。

 

信手走到所謂的廢棄區來走走,發現這裡其實有很多的寶貝啊!!

一時手癢不小心跳到傳統相機的坑了。

其實本來已經有料想可能哪天被雷打到的話,會去買個Canon AE1來玩玩,(其實在另外一家有看到黑色AE-1,JPY3,000一台,手好癢)

但AE-1是屬於傳統的單眼相機,是Canon的一代銘機,可直接搭載我目前手上有的4顆FD手動鏡頭,對我來說比較方便。

(目前有50mm F1.4 SSC/28mm F2.8/24mm F2.8/24-70mm F3.5,共4顆FD鏡)

但看到這台相機實在是手癢得不行,不小心就被我帶回家了。

全金屬機身,大概是700g左右的樣子。

R0017324.jpg  

Canonet GIII QL17,從1960年代以德國Leica生產的M系列為首,各家相機廠開始推廣小機身的旁軸相機,

所謂旁軸,就是相機的觀景窗跟鏡頭的軸線不在同一條線上,簡單來說,即使相機的蓋子沒打開,

觀景窗還是看得到東西,所以常常發生拍完了洗出來全黑的照片,因為鏡頭蓋子沒打開XDD

而這台第三代的QL系統的旁軸相機QL17,是QL家族系列的最小的兄弟,也是Canon的最後的一台全機械式手控旁軸相機,

QL(Quick Loading)系統是當時Canon獨自開發的簡易底片安裝的系統,在當時可是當紅的火紅炸子雞,

R0017322.jpg  

以前由於安裝底片不好安裝,所以常常光是裝底片就弄得攝影者手忙腳亂還不知道到底安裝好沒,

所以這個近似傻瓜安裝的系統,在四十年前的攝影界是非常先進的發明。

旁軸相機在1970年代發展到最高峰,我這次購入的這台GIII QL17相機從開始生產地1972年開始到結束生產的1982年總共全世界售出了120萬台,

幾乎大多數都是在台中的潭子加工區佳能公司進行生產及出貨,Made in Taiwan也算是台灣之光了。

 

1970年代旁軸相機的發展時曾經生產了七台著名的七台經典名機,號稱為七劍:

佳能Canon GIII QL17、柯尼卡AUTO S3、美能達HI-MATIC 7sII、奧林巴斯35SP、奧林巴斯35RC、奧林巴斯35RD、百麗Color 35。

而Canon的這台QL17號稱是東方版徠卡,亦稱之為窮人版徠卡的美稱(?),

不可更換鏡頭的這台QL17,使用40mm F1.7的定焦鏡頭,我在中古相機店以300円的價格入手,

沒看錯,是日幣300円。(底片都還比相機貴,買了Kodak的底片要JPY800多)

另外還去了Bic Camera買了LR43的水銀電池跟轉接環,但後來發現根本沒必要買,

屬於機械快門,在全手動調整的前提下,不須使用電池即可拍攝;電池僅在測光時進行作用而已,

而且這台的測光好像已經壞掉,所以即使我換了新電池也沒辦法進行測光,所以我花了JPY3,000買了電池跟轉接環根本沒有用。(翻桌)R0017321.jpg

R0017320.jpg

採用機械式快門的QL17, 需要使用撥片旋鈕來進行每一張的拍攝;

以及底片整卷拍完之後必須使用選鈕將底片收卷。

R0017319.jpg  

使用傳統底片的QL1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muim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